2024年7月28日清晨,我和7岁的女儿走在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上,柔和的阳光轻柔地洒在红墙与青瓦之间,飞檐翘角勾勒出峥嵘岁月的轮廓。怀着崇敬的心情,拉着女儿的小手,我们走进了遵义会议会址。
也许女儿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革命先辈,她更无法感知什么是流血牺牲,她也无法想象没吃没穿是个什么样子。可我还是尽可能的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带着她去参观了“遵义会议会址”,就为了让红色基因能在她的身体里被激活 ,被唤醒,被点燃。
两层楼的故事
我们最先参观的是遵义会议原址。这是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,建筑为砖木结构、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。当女儿将手搭在板栗色油漆的木扶手上时,她好奇的问我:“妈妈,这里有人住过吗?我告诉她:“是的,这里曾经住过很多为中国做过重大贡献的人。80多年前,在这栋楼二楼的小客厅里召开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,有个叫毛泽东的人开始领导我们红军,因为这次重要会议的召开,挽救了共产党、挽救了红军,也才有了我们现在安全稳定的生活条件。女儿一听到“毛泽东”这几个字,眼睛一下就亮了,她满脸喜悦的问我:“是不是就是一百块钱上那个毛爷爷?”我点点头,拉着她的小手继续跟着人流移动着。
“妈妈,这真的是以前打仗的人睡的床吗?看起来好硬啊!”女儿指着一张木床,用一种很是疑惑的口气问我。
“是啊!这就是革命先辈们以前睡过的床,真正打起仗来,是没有这样的床睡的,能打个盹都是幸福的呢!”.......女儿似懂非懂的边点头边听我讲。
一棵树的成长
登上遵义会议会址主楼二楼,站在位于东侧的“朱德、康克清住室”走廊上,可以看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槐树。女儿的话匣子又打开了“妈妈,妈妈这是什么树呀?”
我用食指在嘴上比了一下,示意她安静,并低声告诉她听讲解员的讲解就好了。
讲解员告诉我们:“这棵树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里唯一一个‘活着的文物’了。当年确定会议旧址时,朱德夫人康克清说:“召开遵义会议时,她居住在二楼一个房间里,打开窗子,外面有一棵碗口粗的小槐树。”当年小槐树的一颗种子落到树下泥土中,慢慢生根发芽,如今也有10米高了。两棵槐树生长方向正好相反,慢慢地,竟然形成一个“V”字形。听到这里,女儿悄悄比了一“耶”的手式,还说了句“胜利”!我悄悄告诉她:“是啊!经过会议决策,经过先辈们的流血牺牲,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。”
女儿若有所思的说:“妈妈你说的流血,是不是红军呀!老师说是他们的血染红了我们的红领巾.....!”我突然意识到,原来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,红色的种子早已种下,只是在和平的年代可以开出别样的花。
如今,站在大槐树下,用手指比一个“V”字,与会址合影留念,已成了不少游客“打卡”会址的流行拍照姿势。
一粒种的发芽
7月是一粒种子,种在了中国的红土地上,开出绚烂的花朵。孩子也是一粒种子,需要踏上前人踩过的土地,触摸历史留下的余温,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去感悟遵义会议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。
遵义会议精神是:“坚定信念、实事求是、独立自主、敢闯新路”。我要把这一粒精神的种子种进自己心里的同时也种进孩子的心里,把红色的基因一脉传承下去。用肯定的语言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力量,坚定自己的信念;用爱和自由培育孩子面对困难的毅力和勇气;用鼓励和支持滋养孩子的独立和自主。学习永无止境,传承没有终点,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精神里闪光的一点,我还会带着孩子去延安、去井岗山、去南湖......去探寻那些镌刻在时光深处的红色记忆,去感受那些印刻在岁月里的红色故事,去倾听那些文物讲述的英勇事迹。
相信多年以后,我的女儿也会像小槐树一样,在党的光辉下,在红色的春风里长成参天大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