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能收能放,长便长,短便短,随你商量。来也正,去也正,毫无偏向。”小时候,父亲出的这个谜语让我的小伙伴们猜不透,而我却非常清楚,这是作为木匠的父亲一生最喜爱的工具——墨斗。在我幼小的记忆中,多少歪树弯木就绳而直,都是它的功劳。
墨斗也叫绳墨,是木工用来打直线的工具,最早由匠人鲁班发明,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。在漫长的生活劳作中,绳墨一直是工匠艺人们从不离手的木作神器,“左执绳墨,右执规矩”,“晨昏往返,线袋、墨斗、曲尺随身带”。
巧手随心动,方正绳墨牵。绳墨由墨仓、线轮、墨线(包括线锥)、墨签四部分构成,墨仓里填有蓄墨的棉,线轮上缠绕着墨线。每次使用时,木匠师傅先将墨线压进墨仓里濡上墨,再把墨线牵拉出来,绷紧在标直的位置。“啪”的一弹,如同拨动琴弦般,墨线砸在木面上,木材上便留下一条清晰的墨迹。就这样,在木匠师傅的准确把握、精雕细刻下,普通的木头被矫正、压实,变成了各种有用的器物。
曲尺能成方圆器,直线调就栋梁材。制造器物必须成方成楞、中规中矩。相比于尺子,绳墨具有携带方便,长短任意,甚至可在曲面上打线的优点,受到了匠人们的喜爱,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寓意。其藏墨于胸,寓意君子才高八斗;其避“斜”就直,代表了正义与正气,在神话传说里,各种工匠中,妖魔鬼怪最怕的是木匠,特别怕见木匠手里的墨斗,因墨斗正气耿直,可降魔辟邪,在降魔之身的墨斗前,“天下邪魔不敢当”;其口吐直线,横平竖直,规矩方圆,黑白分明,有定准绳的功用,还引申为准则、法度,并被作为衡量正直、辨别是非的化身,来教育人们守规矩、知准则。
中国人自古就讲究规矩意识,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论述。比如,“设规矩,陈绳墨”“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”“欲知平直,则必准绳;欲知方圆,则必规矩”,等等,表达了准则、法度这些外在约束对于矫正人们的自我认知、自我言行的重要意义。
规则法度之所以重要,就在于它如绳墨一般,能够起到约束、矫正的作用,失去了它的制约,社会就会失序。在《梓人传》中,柳宗元强调“夫绳墨诚陈,规矩诚设,高者不可抑而下也,狭者不可张而广也。”规矩一旦定了下来,就不得逾越,必须严格遵守。《管子·七臣七主》中提到:“法律政令者,吏民规矩绳墨也。”意谓法律政令,是官吏与百姓的行为准则,就像木匠加工时必须遵循弹出的墨线一样,规范着人们的行为。不按绳墨,做不出器物;不遵法令,不足以立身。
绳墨虽说主要是木工工具,却有着诸多文谈雅事。在冯梦龙《智囊》一书中,记载有这样一段轶事。宋代诗人秦少游设谜给苏东坡猜,谜面是:我有一间房,半间租与转轮王,有时射出一线光,天下邪魔不敢当。东坡假装猜不中,说:我有一张琴,琴弦藏在腹;为君马上弹,弹尽天下曲。秦猜不中,告诉苏小妹,小妹说:我有一只船,一人摇橹一人牵;去时牵纤去,归时摇橹还。秦又猜不中。小妹笑说,我的谜底就是你的谜底,你的谜底就是兄长的谜底。少游笑而始悟,原来,三个人的谜底都是木工用的绳墨。
荀子曾说:“绳墨之起,为不直也。”在荀子看来,木匠之所以发明打直线的墨线,是因为木头上存在不直的东西。现实中,权力场、名利圈,极易让意志软弱者迷失心性,让动机不纯者丧失底线。必须时刻用规矩去检视、矫正行为,及时纠偏。古人云,“修身洁行,言必由绳墨”。“绳墨”乃言行所依照的准则,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,就要经常检查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准则规范。绳墨存世道,约束众人行。
绳墨行正直之事,刻画分明的世界。如今,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,传统绳墨再难一见,记忆深处的那些木工干活的画面,也终将逐渐淡去,但绳墨以身率直、以己正人的精神,却深深熔铸在中华文化血脉中,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。(陈雷刚)